出自:阿坝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 A、 泰勒 B、 杜威 C、 博比特 D、 查特斯
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 A、 美国的中学 B、 英国的中学 C、 法国的大学 D、 德国的大学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 A、 《爱弥儿》 B、 《理想国》 C、 《民主主义教育》 D、 《儿童与课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A、 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B、 合作教学模式 C、 情境教学模式 D、 支架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 A、 一种线性过程 B、 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C、 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D、 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 A、 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B、 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C、 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 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 A、 维果茨基 B、 皮亚杰 C、 赞科夫 D、 瓦根舍因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 拉特克 B、 斯宾塞 C、 卢梭 D、 夸美纽斯
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 桑代克 B、 班杜拉 C、 斯金纳 D、 赫尔巴特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 A、 生成性目标取向 B、 普遍性目标取向 C、 表现性目标取向 D、 行为目标取向
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 A、 17世纪 B、 20世纪 C、 19世纪 D、 18世纪
 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
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  这时我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他为什么在深夜去而没有白天去呢 ?学生哄然大笑。  这句话显然答非所问,属于“节外生枝”。我当时一愣,随即冷静下来,没有去责问这位同学,而是马上说:“对呀,他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学动了脑筋,说明他肯于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有的说夜深人静能更清楚听到水石相击的声音,有的说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现象的影响,流速更快,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大„„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实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实施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 杜威 B、 洛克 C、 凯洛夫 D、 赫尔巴特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 活动分析 B、 解放兴趣 C、 八年研究 D、 泰主罗义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 赞科夫 B、 巴班斯基 C、 维果茨基 D、 列昂节夫
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 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 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 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 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 教学过程 B、 教学原则 C、 教学方法 D、 教学设计
“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 A、 苏格拉底 B、 亚里士多德 C、 柏拉图 D、 黑格尔
(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 斯腾豪斯 B、 泰勒 C、 塔巴 D、 奥利沃
“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 克伯屈 B、 杰克逊 C、 巴罗 D、 杜威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 《课程 》 B、 《课程编制》 C、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 《怎样编制课程》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 工作分析 B、 课程审议 C、 活动分析 D、 职业分析
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 行为主义教学论 B、 人本主义教学论 C、 尝试教学论 D、 发展性教学论
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 从做中学 B、 反省思维 C、 主动作业 D、 问题教学
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 情境模式 B、 目标模式 C、 批判模式 D、 过程模式
(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 目标原则 B、 量力性原则 C、 过程原则 D、 思想性原则
.“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 巴班斯基 B、 布卢姆 C、 帕克赫斯特 D、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 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 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 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 一般发展 B、 自我实现 C、 全面发展 D、 情感发展
(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 教育目的 B、 教育目标 C、 课程与教学目标 D、 课时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 普遍主义 B、 唯科学主义 C、 实践理性 D、 解放理性
(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 课程编制 B、 课程开发 C、 课程实施 D、 课程选择
“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 被动适应论 B、 主动适应论 C、 滞后论 D、 超越论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 整合性 B、 逻辑性 C、 个别性 D、 超体性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 杜威 B、 卢梭 C、 斯宾塞 D、 夸美纽斯
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 古德莱德 B、 查特斯 C、 斯金纳 D、 杜威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 技术理性 B、 实践理性 C、 解放理性 D、 理论理性
.(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 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诊断性评价 D、 内在评价
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 利维 B、 泰勒 C、 布卢姆 D、 莱斯
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 随机访问教学 B、 情境教学 C、 支架式教学 D、 问题教学
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 学术中心课程 B、 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 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 人格中心课程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 先知者 B、 管理者 C、 促进者 D、 指导者
教学媒体分为( )。 A、 单项教学媒体 B、 双项教学媒体 C、 自学媒体 D、 传递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