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大学环保法

城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城市市区区域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 )和禁止( )的路段和时间,并向社会公告。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 )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我国对开发利用野生动物实行( )、( ),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税和资源补偿费。
自然保护区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 )”。
环境污染防治法
环境噪声
固体废物污染
基本农田
风景名胜区
简述我国国家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的规定?
简述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简述《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自然保护区分区保护的规定。
简述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
张某系张楼村村民,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起了一砖瓦厂,并核发了30.7亩的《土地使用证》。在该土地能够用于做砖瓦的土壤被取用完以后,张某为了继续经营砖瓦厂,便与村干部协商,将村里的16.1亩耕地划归砖瓦厂使用,并与该村二组签订了土地使用协议书,张某向村里缴纳种植补偿费共4800元。同时还与村民唐某、沈某、贾某等私下达成用地协议,占用耕地5亩用于取土烧砖。经村民举报,县土地管理局对张某占用耕地的行为进行查处,并作出处理决定:对张某处以每平方米5元的罚款,限期恢复土地原状,责令加倍赔偿唐某、沈某、贾某土地两年不能耕种的损失。 问:(1)张某与村民组签订的用地协议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2)指出县土地管理局的处理决定存在的问题。
1972年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地点是( )。  A、斯得哥尔摩  B、里约  C、内罗毕  D、纽约
把人类环境分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其分类的依据是( )。  A、环境的功能  B、环境的要素  C、环境的范围  D、环境要素的形成
下列属于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  B、矿藏  C、大气  D、生物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日本称为( )。   A、自然保护法  B、公害法    C、环境保护法  D、污染控制法
可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动物  B、马戏团的动物  C、动物园的动物  D、公民家养的动物
我国实行环境立法的( )。  A、目的一元论  B、目的二元论  C、目的多元论  D、目的三元论
环境法调整的对象是(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环境社会关系  D、环境法律关系
公民环境权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在有关环境问题的( )。  A、1970年日本东京会议  B、在1972年开罗会议  C、199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D、里约会议
《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这里规定的是公民应该享有( )。  A、环境权  B、健康权  C、人身权  D、监督权
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是( )。  A、1954年制定的《宪法》  B、1975年修订的《宪法》  C、1978年修订的《宪法》  D、1982年修订的《宪法》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是什么?( )  A、生态环境  B、人文环境  C、人类环境  D、社会环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对象的广泛性、保护方法的多样性,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哪一特点的体现?( )  A、社会性  B、共同性  C、技术性  D、综合性
( )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提上了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  A、1972  B、1973  C、1976  D、1979
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是( )。  A、行政法  B、经济法  C、宪法    D、民法  E、刑法
环境与资源法律关系包括(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物的关系  D、人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  A、人文景观  B、名胜古迹  C、自然保护区  D、大海
在人类与环境关系中( )。  A、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无限的改造环境  C、人类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D、环境是容不得人类的任何改造活动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是( )。  A、综合性  B、共同性  C、技术性  D、社会性
可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是( )。  A、公民  B、国家  C、国家机关  D、企事业单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  A、物  B、行为  C、精神财富  D、其他权益
人们对如何处理环境和发展问题提出了以下哪几种观点?(  )  A、无所谓论  B、悲观论  C、盲目乐观论  D、可持续发展论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是( )。  A、“环境公共财产”论  B、“公共委托”论  C、经济刺激理论  D、“公民环境权”理论
自然资源的特征在于( )。  A、可使用性  B、多用性  C、整体性  D、地域性  E、有限性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的主要措施是( )。  A、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  B、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浓度控制  D、征收排污费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列举了( )为法律保护的对象。  A、土地  B、海洋  C、野生动物  D、矿藏
“污染者治理”原则赋予排污者的法律责任包括( )。  A、治理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环境  B、赔偿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损失  C、支付环境恢复费用  D、参加区域综合治理,并分担费用
下列( )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规定。  A、《民法通则》  B、《刑法》  C、经济法  D、行政法
近年来空前严重的污染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与过去世界著名公害事件相比,它具有( )的特点。  A、突发性  B、可预见性  C、危害严重  D、污染范围广  E、难以防范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因为( )。  A、现代化急速发展的社会,民事侵权的确定更注重严格化、客观化。  B、现代民事侵权的赔偿标准更加注意公平原则。  C、对不是出于污染者的故意或过失而产生的环境侵权,最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D、污染企业的经营和获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污染环境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基础上的。由加害企业收益中赔偿受害人的损失,符合公平原则。
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认定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因为( )。  A、环境侵权非直接作用于人体和财产,而是先通过环境这个载体  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限制了人类对形形色色污染物的认识  C、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潜伏性和积累性  D、很多污染又是多因子复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法律关系,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其根本目标仍然是提高人类的福利。
阶级性绝对不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唯一的本质属性。
对恒定资源应当鼓励使用,尽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