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心理学

下列各项中,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 A、 自私自利 B、 心胸狭窄 C、 宽容大度 D、 相貌出众
( )不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 A、 活泼好动 B、 喜欢交往 C、 好奇好问 D、 稳定性较强
关于需要和动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B、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 C、 需要一旦产生,就转化成为推动人活动的动力 D、 需要必须有诱因条件才能转化为动机
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 )的差异。 A、 言语特征 B、 记忆过程 C、 思维特征 D、 气质类型
( )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 A、 品质 B、 人格 C、 性格 D、 气质
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 )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 个性 B、 气质 C、 能力 D、 性质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可看出他的个性,这是个性( )的表现。 A、 独特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 D、 社会性
( )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A、 语言能力 B、 模仿能力 C、 认识能力 D、 特殊能力
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 有意性 B、 目的性 C、 计划性 D、 坚持性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 )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A、 理想 B、 动机 C、 需要 D、 志向
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 )的成分。 A、 自我评价 B、 自我体验 C、 自我控制 D、 自我觉醒
表现在人对显示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气质 D、 性格
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即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和( )。 A、 情绪不稳定型 B、 多愁善感型 C、 掩蔽现象型 D、 起动迟缓型
自我意识萌芽的时间( )。 A、 5岁 B、 4岁 C、 3岁 D、 2岁
“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 )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 A、 性格 B、 气质 C、 个性 D、 人格
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 )开始形成的。 A、 自我意识 B、 个性特征 C、 调控系统 D、 情绪状态
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 )。 A、 胆汁质 B、 多血汁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0 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针对( )的孩子,应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 )。 A、 独立性的 B、 个别方面的 C、 多方面的 D、 依从性的
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 )。 A、 会叫“妈妈” B、 思维出现 C、 学会评价 D、 掌握代词“我”
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儿童的性格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B、 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 C、 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经形成 D、 学龄晚期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说,( )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A、 自我意识 B、 个性特征 C、 能力倾向 D、 个性倾向
个性的( )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 A、 独特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 D、 社会性
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 A、 婴儿期 B、 学前期 C、 学龄初期 D、 学龄中期
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 胆汁质 B、 多血汁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 A、 活泼型 B、 抑郁质 C、 粘液质 D、 胆汁质
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 动力性 B、 遗传性 C、 惯常的行为方式 D、 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 )中发生的。 A、 游戏情境 B、 语言情境 C、 社会情境 D、 家庭情境
( )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A、 亲子关系 B、 同伴关系 C、 性别角色D.攻击性行为
近20年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不接受下列( )结论。 A、 独生子女发展中,存在某些生活环境上的特殊性 B、 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C、 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 D、 家长的错误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社会文化 B、 电视 C、 家庭 D、 幼儿园
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 A、 挫折 B、 榜样 C、 强化 D、 惩罚
下面不属于情商内容的是( )。 A、 同情 B、 独立 C、 智力 D、 关爱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 )项不正确。 A、 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B、 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 C、 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D、 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孤儿院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 )。 A、 早期依恋关系 B、 正常母爱 C、 细心照料 D、 必需的营养
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 亲子关系的发展 B、 同伴关系的发展 C、 性别角色的发展 D、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在( )亲子关系的家庭出现。 A、 民主型 B、 专制型 C、 独断型 D、 放任型
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 )。 A、 生理需要 B、 情绪表达性需要 C、 自我调节需要 D、 社会性需要
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B、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C、 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 D、 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 榜样 B、 强化 C、 父母的惩罚 D、 挫折
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在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但这只是短暂的,这种孩子可能属于( )依恋类型。 A、 回避型 B、 安全型 C、 反抗型 D、 迟钝型
( )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A、 自我意识 B、 态度 C、 认矢 D、 移情
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 )机制起作用。 A、 奖励和示范 B、 批评 C、 教育 D、 表扬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的( )。 A、 社会性 B、 自然性 C、 共同性 D、 差异性
重视( )教育这一主题,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A、 思维 B、 智力 C、 认知 D、 社会性
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A、正确 B、错误
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A、正确 B、错误
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A、正确 B、错误
替代强化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 A、正确 B、错误
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有关。 A、正确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