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生理学
以下关于自身调节的论述错误的是( )
A. 调节的幅度小,不十分灵敏
B. 产生的效应准确而稳定
C. 调节范围常局限于一个器官和组织
D. 对机体机能调节意义不大
E. 肾血流量的调节属于该调节形式
用硫酸刺激去大脑蛙足趾仍可出现屈腿反射说明( )
A. 反射弧仍然完整
B. 大脑不是中枢
C. 反射弧已被破坏
D. 基本反射中枢在脊髓中
E. 以上均不正确
下述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生理现象是( )
A.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机体血压下降至原有的正常水平
B.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C. 在一定范围内,心舒张末期心肌初长度越长,收缩时释放的能量越多
D. 过度呼吸后发生呼吸暂停
E. 血液pH值维持相对恒定
以下有关稳态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 )
A. 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
B. 稳态是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
C. 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
D. 稳态的调定点是有节律性波动的
E.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前馈调节
构成动物细胞膜的分子包括( )。
A. 糖类
B. 脂质
C. 核酸
D. 蛋白质
E. 脂肪
可以单纯扩散形式跨膜转运的有( )。
A. H2O
B. O2
C. CO2
D. 乙醇
E. 尿素
葡萄糖跨膜转运的方式有( )。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原发性主动转运
D. 继发性主动转运
E. 出胞和入胞作用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正确的是( )。
A. 上升支由 K+内流引起
B. 上升支由Na+内流引起
C. 下降支由K+外流引起
D. 下降支由 Na+外流引起
E. 电位恢复后可有钠泵活动
局部反应的特点包括( )。
A. 不是“全或无”式的
B. 没有不应期
C. 不发生叠加
D. 电紧张扩布
E. 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与骨骼肌细胞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
A. 去极相与复极相不对称
B. 复极化过程长
C. 有明显的平台期
D. 动作电位时程长
E. 复极化过程更为复杂
关于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正确的是( )。
A. 有效不应期等于绝对不应期加上一小段其后仅能产生局部反应的时期
B. 在绝对不应期内Na+通道完全失活
C. 相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低于正常
D. 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
E. 有效不应期内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质指的是( )。
A. 肌球蛋白
B. 原肌球蛋白
C. 肌钙蛋白
D. 肌动蛋白
E. 肌联蛋白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与下列哪些功能有关( )。
A.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B.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C. 细胞膜的免疫功能
D. 细胞的变形或运动功能
E. .以上都不是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 )。
A. 有结构特异性
B. 饱和现象
C. 竞争性抑制
D. 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E. .以上都不是
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 )。
A. 顺电位差进行
B. 不消耗能量
C. 以“载体”为中介
D. 逆浓度差进行
E. .消耗能量
刺激的主要参数是( )。
A. 刺激强度
B. 刺激持续时间
C.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D. 时值
E. 基强度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 )。
A. 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改变
B. 不随细胞外Na+含量的改变而变化
C. 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 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
E. 可以总合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
A. 单向传递
B. 有化学传递
C. 时间延搁
D. 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E. 易受环境因素
绝大多数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变化包括( )。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衰减期
D. 低常期
E. 超常期
钠-钾泵( )。
A. 可造成离子势能贮备
B. 活动时耗能
C. 活动时同时泵出Na+和泵入K+
D. 是Na+-K+依赖式ATP酶
E. 需要Ca2+离子参与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1对1关系是因为( )。
A. ACh囊泡的随机释放
B. ACh囊泡的释放不足
C. ACh囊泡的量子式释放
D. 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量足够多
E. 一次神经冲动引起的终板电位幅度较大
经通道易化扩散完成的生理过程有( )
A. 静息电位产生
B. 动作电位去极相的形成
C. 动作电位复极相的形成
D. 局部电位形成
E. 以上均不是
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 )
A. 新陈代谢
B. 兴奋性
C. 生殖
D. 适应性
E. 反射
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 )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体液调节
D. 自我调节
E. 反馈调节
生理学研究生命的过程从哪几个层次去研究( )
A. 整体水平
B. 细胞和分子水平
C. 器官和系统水平
D. 膜蛋白水平
E. 代谢水平
下列哪些细胞就兴奋性而言是属于可兴奋细胞( )
A. 骨骼肌细胞
B. 神经细胞
C. 腺细胞
D. 心肌细胞
E. 血细胞
体液调节中化学物质的递送形式包括( )
A. 远距分泌
B. 旁分泌
C. 自分泌
D. 神经-内分泌
E. 外分泌
反射弧组成包括( )
A. 效应器
B. 感受器
C. 传出神经
D. 神经中枢
E. 传入神经
与静息电位形成有关的是( )
A. 胞内K+高于胞外
B. 静息时膜对 K+的通透性大
C. K+外流
D. 静息时膜对 Na+的通透性极小
E. 胞内带负荷的蛋白质离子不能通过膜外流
动作电位的大小( )
A. 不随细胞种类而异
B. 具有“全或无”的性质
C. 不随原刺激强度增加而改变
D. 相当于 K+ 平衡电位
E. 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兴奋 - 收缩耦联的主要步骤是( )
A. 通过横管传入细胞深部
B.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C. 蛋白转变为肌凝蛋白
D. 网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聚集
E. 蛋白转变为肌纤蛋白
血浆蛋白的主要机能有( )。
A. 物质运输的载体
B. 组成缓冲对
C. 参与免疫反应
D.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E. 组织修复
下列关于渗透压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
A. 渗透过程的动力
B.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数目
C. 血浆渗透压分为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
D.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葡萄糖形成的
E.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葡萄糖形成的
可影响动物红细胞数目的因素有( )。
A. 动物生活环境
B. 动物年龄
C. 动物性别
D. 动物生理状态
E. 动物品种
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有( )。
A. 叶酸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C
D. 铁
E. 蛋白质
红细胞具有( )等生理特性。
A. 趋化性
B. 可塑性变形
C. 渗透脆性
D. 悬浮稳定性
E. 膜的选择通透性
促进红细胞生长成熟的重要调节因素有( )。
A. 生长激素
B. 雄激素
C. 促红细胞生成素
D. 肾上腺素
E. 雌激素
关于血小板叙述正确的是( )。
A.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B. 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
C. 有吸附血浆中凝血因子的特性
D. 对纤溶过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效应
E. 具有黏附、聚集、吸附、释放、收缩等特性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有( )。
A. 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
B. 膜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
C. 受刺激能释放多种凝血因子
D. 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E. 内皮缩血管物质收缩血管
凝血过程的基本步骤是( )。
A. 启动因子的激活
B.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C. 凝血酶的生成
D. Ca2+库释放Ca2+
E. 纤维蛋白的生成
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有( )。
A. 血液循环流动不息
B.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C. 血浆中有肝素等抗凝物质
D. 血管壁产生前列腺素(PGE2)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E. 少量凝血因子激活后迅速被稀释灭活
血液中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Ⅲ
C. 肝素
D. 蛋白质C
E.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加快血液凝固的方法有( )。
A. 注射肝素
B. 补充维生素K
C. 向血中加入草酸盐
D. 增加血液中的Ca2+浓度
E. 加温
某男为B型血,他与A型血的爱人所生子女可能出现的血型为( )。
A. A型血
B. B型血
C. O型血
D. AB型血
E. 无法预测
嗜碱性粒细胞中含有( )
A. 肝素
B. 组织胺
C. 水解酶和过氧化酶
D. 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E.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下列凝血因子中,属于蛋白质的是( )
A. 因子I和Ⅱ
B. 因子Ⅳ
C. 因子V和Ⅷ
D. 因子Ⅸ
E. 因子X和XⅡ
生理止血机理是( )
A. 包括局部缩血管反应、止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出现
B. 血小板与止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出现有关
C. 局部缩血管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D. 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
E. 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缩短
需要维生素K参与合成的凝血因子是( )
A. 因子Ⅱ
B. 因子Ⅶ
C. 因子Ⅸ
D. 因子Ⅲ
E. 因子X
在ABO血型系统中( )
A. AB型血的血清中不含抗A和抗B抗体
B. AB型血的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和B抗原
C. A型血的血清中含抗B抗体
D. B型血的血清中含抗A抗体
E. O型血的红细胞上不含A抗原和B抗原
参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因子有( )
A. 因子Ⅴ
B. 因子Ⅹ
C. 因子Ⅳ
D. 因子Ⅶ
E. 因子Ⅷ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