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城建学院-城乡规划(专升本)-城市地理学

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A.城市建成区 B.城市功能区 C.大都市区 D.城市影响圈
1943年哈里斯(C.D.Harris)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A.一般描述方法 B.统计描述方法 C.统计分析方法 D.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地域的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域扩散,这种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称之为 A.正统城市化 B.假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乡村城市化
下列属于城市行政地域概念的是。 A.城市化地区 B.城市建成区 C.大都市区 D.市带县市域范围
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称。 A.邻里 B.社区 C.社会区 D.社会空间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至大气中的污染物会引起臭氧层的破坏,引起大气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是() A.汽车排出废气中的CO2 B.燃煤电厂排出的CO2 C.制造厂排出的氟硫化合物 D.锅
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 B.非弹性的 C.弹性的 D.不完全弹性的
下面关于中心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心地是一定地域的中心,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低级的商品和服务 B.中心地可化作不同等级 C.高级中心地提供少量高级的商品和服务 D.低级中心地职能提供少量的、低级的商品和服务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不包括() A.温州模式:个体私营 B.苏南模式:集体企业 C.珠三角模式:外资、外来劳动力 D.以上都不是
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城中村属于逆城市化现象 B.在城市边缘建新区属于外延型城市化现象 C.郊区化属于离心型城市化 D.在大城市郊区建立卫星城属于飞地型城市化现象
下列不是大都市带的地区是 A.印度孟买城市地区 B.美国东北部海滨地区 C.美国大湖 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不包括() A.互补性 B.相同性 C.中介机会 D.可运输性
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景观②人口③经济④基础设施⑤土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HomerHoyt提出了()。 A.同心环模式 B.多核心模式 C.扇形模式 D.有机疏散模式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种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称之为()。 A.正统城市化 B.假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1921年奥隆索(M.Auronsseau)的英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A.一般描述方法 B.统计描述方法 C.都不对 D.统计分析方法
下列不属于“灰区”存在的问题是()。 A.城市交通不方便 B.一般是老年人集中区 C.多为贫民区 D.空房率较高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 A.首位城市 B.首位分布 C.城市首位度 D.城市首位比
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A.一般描述方法 B.统计描述方法 C.统计分析方法 D.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霍伊特提出了()。 A.同心环模式 B.多核心模式 C.扇形模式 D.有机疏散模式
灰区”是指()。 A.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 B.城市交通不方便区 C.城市边缘区 D.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集中区
下列关于城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B.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 C.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 D.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的是() A.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B.工业化的扩张与城市化 C.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D.以上三项都属于
在城市地理学理论中,下面情况下,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B/N)可能较小() A.地方性中心城市 B.城市专业化程度提高 C.城市发展历史 D.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镇或卫星城
下列对中心地,中心商品与服务表述正确的是() A.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方 B.中心商品和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 C.中心商品和服务是不不分等级的,即较高级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商品或提供 D.都不对
下面关于城镇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体系是把一座城市当做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B.城镇体系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C.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是指组成城镇体系的各城镇的规模,空间分布,相互作用以及体 D.我国城镇体系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
城市环境的污染效应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大气中CO2的增多产生热岛效应 B.光化学烟雾会降低大气能见度 C.臭氧层破坏是氟氯氢化合物引起的 D.城市大量排热导致温室效应
下面()部门具有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 A.银行 B.自来水厂 C.煤气厂 D.公司总部
下列说法中()是不正确的 A.广域城市化就是离心型城市化 B.广域城市化就是外延型城市化 C.广域城市化就是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就是过度城市化
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用地标准》的规定,Ⅲ级城市,规划人均用地指标为()m2/人 A.601~75 B.751~90 C.901~105 D.1051~120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年。 A.5 B.10 C.15 D.20
风向频率一般分()罗盘方位观测、累计一个时期内的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 A.8个或16个 B.4个 C.12个 D.32个
以下()项是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 A.提出市域城镇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 B.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 C.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D.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一般分()阶段。 A.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B.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 C.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D.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城市公共绿地包括()。 A.居住区绿地、小区绿地 B.公园和街头绿地 C.街边绿地、组团中心绿地 D.城市公园、生产防护绿地
城市居住用地分成以下()类。 A.一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B.高层居住用地、多层居住用地、低层居住用地 C.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D.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深度以达到表达()为主,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达到()深度。 A.大类;中类 B.中类;小类 C.大类;小类 D.大类;中类;小类
()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A.承载性 B.区位性 C.肥沃度 D.土质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主要分为()三大类。 A.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 B.自然条件评定、建设条件评定、经济性评定 C.宏观区位、中观区位、微观区位 D.适于建设、不适建设、劣质用地
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通常把工业区按当地盛行风向布置于生活居住区的()。 A.上风向 B.下风向 C.夏季最小风频的下风向 D.边缘
二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是()。 A.上层滞水 B.潜水 C.承压水 D.泉水
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分为(),能作城市水源的为()。 A.上层滞水、中层滞水、下层滞水;中层滞水,下层滞水 B.泉水、潜水、承水;泉水、承压水 C.上层滞水、泉水、承压水;泉水、承压水 D.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潜水、承压水
()是我国城市规划中较多采用的一种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它建立“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 A.劳动平衡法 B.带眷系数法 C.综合平衡法 D.区域分配法
带眷系数是指()。 A.每个职工所带家属人数 B.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的平均人数 C.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占职工的比例 D.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占带眷职工的比例
在国外,贫民窟一般位于()。 A.城市交通不方便区 B.大城市中心区附近 C.城市边缘区 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用地标准》的规定,建设用地包括()。 A.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道路广场用地 B.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其它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道路、市政公用设施 D.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
就一个城市而言,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是受()所支配。 A.自然增长率 B.机械增长率 C.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 D.城市发展规模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的()决定的。 A.城市规模 B.城市主导产业 C.城市的职能 D.城市的主导职能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用地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 A.10大类,45中类,74小类。 B.10大类,43中类,76小类。 C.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D.10大类,44中类,75小类。
()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城市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经济环境 D.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