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四类因素是( ) A.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 渗透性因素 D. 准备性因素 E. 生产资科因素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 B. 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 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 E.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群众路线是指( ) A. 一切为了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 D. 到群众中去 E. 满足群众的一切要求
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 A.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 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速度 D. 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E. 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加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A. 是否有利于缩小分配上的差别 B. 是否有利于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C.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思想路线统一的有 A.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 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C.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群众观点是统一的 D.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E. 认识辩证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原因是 A. 新社会形态起初的不完善、不健全 B. 旧社会势力的反抗 C. 社会进步是不可能的 D. 旧的习惯和传统的消极影响 E. 反动阶级的顽强抵抗
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 ) A. 物质性 B. 实践性 C. 意识性 D. 能动性 E. 社会历史性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两大对抗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下列各项属于最初的奴隶主阶级形成的途径的有 A. 由于社会职能的独立化,氏族首领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 B. 通过征服战争,用暴力掠夺其他氏族或部落的财产 C. 通过放高利贷,聚敛大量不义之财 D. 通过投机生意,赚取大量钱财 E. 由于生产条件优越,一些农业家族成为富裕家族
“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个论断适用于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E. 社会主义社会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A. 全部自然界 B. 劳动资料 C. 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社会存在是指( ) A. 国家政权 B. 法律制度 C. 生产工具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 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 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 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 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理解为 A. 不可再分的原子 B. 客观实在 C. 原初物质 D. 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
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A.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 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 A.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 B. 不存在矛盾 C. 是完全适应的 D. 存在对抗性矛盾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 产品的分配方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旧唯物主义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 A. 认识 B. 哲学 C. 实践 D. 客现事物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 状态和形式 C. 基本方向和道路 D. 客观性和条件性
国体是指 A. 国家的经济体制 B. 国家的政治体制 C. 政权的组织形式 D.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政治法律思想 B. 国家政权 C. 人的意志 D. 哲学
时间和空间是 A. 物质的两种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 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A.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 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 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B.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A. 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 B. 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 C.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 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 A. 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B. 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C. 处理好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D. 处理好目标和行动的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A. 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B. 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 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E. 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有 A. 日出于东落于西 B. 水往低处流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E.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 A. 生产实践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 教育医疗实践 D. 科学实验 E. 艺术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 真理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E. 真理是由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客观化精神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因为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E.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A. 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 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 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 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E. 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 A. 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B. 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C. 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 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E. 阶级斗争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
社会主义改革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 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C. 要依靠群众支持 D. 要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下进行 E. 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的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A. 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 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 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 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 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A. 不可知论观点 B. 二元论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A. 共同的发展规律 B. 共同的发展过程 C. 共同的本原 D. 共同的形式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A. 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B. 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 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 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 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B. 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 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是 A. 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B. 不同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 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 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
社会意识是 A.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 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 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是 A. 人性善 B. 人性恶 C. 人性有善有恶 D. 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A. 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辩证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 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 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 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 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 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