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什么?有何理论意义?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 生产关系 (B) 血缘关系 (C) 宗教关系 (D) 政治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为尺度。 (A) 简单劳动 (B) 复杂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 )。 (A) 获取使用价值 (B) 发展社会经济 (C) 获取消费资料 (D) 实现价值增值
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是( )。 (A) 劳动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资料 (D) 生产资料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运动和物质关系的是( ) (A) 物质是运动的原因 (B) 物质是运动的本质 (C) 运动是物质的内在根据 (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 (A) 农民播种小麦 (B) 法官审理案件 (C) 运动员参加比赛 (D) 演员进行表演
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
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 (A) 直接经验 (B) 间接经验 (C) 客观事物 (D) 人的意识
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社会财富的多寡 (C) 生产方式的性质 (D) 生产工具的进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 ) (A) 平等互利的关系 (B) 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C) 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 (D) 互利互惠的关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 (A) 时间的顺序性 (B) 时间的不可逆性 (C) 时间的相对性 (D) 时间的间断性
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 ( ) (A) 人的社会地位和威信 (B) 人的社会职务和权力 (C) 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 (D) 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唯物主义的观点
贯穿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在一切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 ) (A) 按劳分配规律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 价值规律 (D) 剩余价值规律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人的主观世界是人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它的核心是:( ) (A) 世界观与人生观 (B) 劳动态度 (C) 思想情操 (D) 道德风尚
生产资料是指( ) (A) 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C) 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D) 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必须分清主流与支流,而且要看到成绩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前进信心。这在哲学上是坚持了( )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运动发展的观点 (C) 肯定与否定的观点 (D)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展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未来的实践去回答。 (B) 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指出,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 (C) 恩格斯表示,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 (D) 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认为,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没必要知道的。
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社会上的十所大学更加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不符合的是:( ) (A)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B) 消灭剥削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多种形式所有制。 (C) 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D) 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加深刻、更加正确、更加完全的反映着自然。”这个论断说明( ) (A)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 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 (A) 传统意识 (B) 阶级关系 (C) 生产方式 (D) 政治制度
社会意识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A) 政治法律思想 (B) 道德规范 (C) 文学艺术 (D) 哲学思想
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 (A) 使用价值量决定的 (B) 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 人类社会象自然界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 (D) 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 ) (A) 有一定的货币积累 (B)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 (C) 劳动力成为商品 (D) 商品有充分销路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 人民群众与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与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是指( ) (A) 一方面是产品生产,另一方面是商品生产 (B) 一方面是具体生产,另一方面是抽象生产 (C)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 (D) 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消费资料生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 个人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与自由发展 (C) 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 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 (B)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C) 在循环中的不同作用 (D) 在流通中的速度不同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 (A) 两个不同的阶段 (B) 两条不同的道路 (C) 两种不同的结果 (D) 两种不同的状态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 (A) 经验论 (B) 唯物论 (C) 不可知论 (D) 反映论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 (A) 增加资本量而获得的 (B)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 节约资本使用量而获得的 (D)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各不相同,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内容与形式是主观的。
垄断价格是( ) (A) 生产价格加剩余价值 (B) 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C) 成本价格加生产价格 (D) 成本加超额利润
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下列那些不是是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述:( ) (A) 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B)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C)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D)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C)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哲学是()。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