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

以下关于词的对仗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选择一项: a. 声调上必须平仄相对 b. 词必须讲 究对仗 c. 可以同字相对
词牌尾加“( )”表示所写词的字数与原调字数无区别。 选择一项: a. 引 b. 令 c. 近
词律载有最短的词是( )。 选择一项: a. 《木兰花》 b. 《莺啼序》 c. 《竹枝词》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称为( )。 选择一项: a. 词调 b. 词谱 c. 词牌
词产生于唐代,最初是民间演唱曲子的歌词,所以称为( )。 选择一项: a. 曲子词 b. 长短句 c. 诗余
以下加粗字属于工对的是( )。 选择一项: a. 东风千岭树,西日一洲苹。 b.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沾衣。 c.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律诗第三联的名称叫( )。 选择一项: a. 颔联 b. 首联 c. 颈联
古人把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作( )。 选择一项: a. 韵目 b. 用韵 c. 韵部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是( )的特点。 选择一项: a. 永明体 b. 太康体 c. 歌行体
诗律就是诗的格律,是作( )时所遵守的规则。 选择一项: a. 近体诗 b. 十四行诗 c. 古体诗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对译中古今汉语词序应该一致 b.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古文今译的时候还有具体的方法 c. 增补是古文翻译的最基本方法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刚开始做今译练习,一般常采用直译的方法 b. 在进行古文今译的时候,可以因为意译而随心所欲地翻译 c.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像样的意译 b. 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译法 c. 意译不拘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翻译时可以随意增删,任情发挥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的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b. 直译比意译更灵活 c. 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在直译的过程中,词序不能调整,否则违背了直译的原则 b. 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c. 直译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愿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
关于骈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骈文讲 究平仄,只是要求句子结构的对仗和词语的配对,在字的声调上平仄要求不严 b. 弄清楚典故的出处和含义,才能透彻地读懂骈体文 c. “骈体文不仅句子对偶,每一句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多为四字句和六字句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诗、词、曲、小说是押韵的,属于韵文 b.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通篇是散文,不押韵 c. 古代有韵的文章,也属于韵文,比如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等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哀祭类文体都是赞颂死者的嘉言善行,表示哀悼怀念的文辞 b. 祭文是在祭奠仪式上宣读的文辞 c. 哀祭类文体篇中有“呜呼哀哉”是希望鬼神歆享的意思
下面不属于哀祭类文体的有( )。 选择一项: a. 哀辞 b. 墓志铭 c. 祭文
关于“赋”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铺张辞文是赋的特点 b. 骚赋是模拟《诗经》而写的赋 c. 赋是在楚辞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体
欧阳修,字永叔,号( )。 选择一项: a. 寒翁 b. 醉翁 c. 放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文”的含义是( )。 选择一项: a. 古典文献 b. 散文 c. 古代的文章
“事事往人口具”,“具”的含义是( )。 选择一项: a. 派去的人当面报告 b. 具备 c. 告诉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资治通鉴》)该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是( )。 选择一项: a. 和 b. 连词 c. 给予、售与
离析经文文句,也叫( )。 选择一项: a. 整理 b. 断句 c. 分析
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 )。 选择一项: a. 《春秋》 b. 《史记》 c. 《尚书》
何晏给下列哪部典籍做了注释?( ) 选择一项: a. 《尔雅》 b. 《左传》 c. 《论语》
杜预给下列哪部典籍做了注释?( ) 选择一项: a. 《左传》 b. 《论语》 c. 《诗经》
下列学者中不属于注释家的是( )。 选择一项: a. 郑玄 b. 司马相如 c. 毛亨
下列学者中,不属于汉代学者的是( )。 选择一项: a. 马融 b. 毛亨 c. 孔颖达
下列关于“焉”,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焉”用作指示代词时,具有语气助词的性质,指代范围或方面 b. 作为语气助词“焉”,可以用于叙述句和疑问句句尾 c. 在“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例句中“焉”用作语气助词
关于语气词“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也”字可以用作语气助词和副词 b. “也”字用于复句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这个复句的结论的确认 c. 用于判断句句尾是“也”最基本的用法,有时“也”也用于叙述句和疑问句句尾
下列“唯”作语气词起提示、引出主语作用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c. 唯鹊有巢,唯鸠居之。(《诗经·召南·鹊巢》)
下列加粗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冯谖客孟尝君》) b.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记·高祖本纪》) c.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段太尉逸事状》)
下列加粗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粤有生民,伏羲始君。(《文选·为贾谧作赠陆机》) b.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c.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段太尉逸事状》)
下列例句中的“而”,属于逆接关系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b.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c.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关于“顺接”的表述,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是指连词连接的两项在文意上是并列的或递进的关系 b. 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中连词“而”表示顺接关系 c. 顺接是由文章的具体内容决定的
关于连词“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除了可用于连接形容词、动词外,还常连接两个名词 b. 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或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表示某种关联 c. 所连接的两项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子,但不能连接词组
下列加点粗词中,表示并列关系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齐桓晋文之事》) b.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c.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礼记·乐记》)
下列例句中“与”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 选择一项: a.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b.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齐晋鞌之战》)该句中“于”的词性和含义是( )。 选择一项: a. 介词,比 b. 介词,像……似的 c. 介词,被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齐人有一妻一妾》)该句中“与”的词性和含义是( )。 选择一项: a. 介词,替 b. 连词,和 c. 介词,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壁之战》)该句中“比”的词性和含义是( )。 选择一项: a. 介词,比较 b. 介词,等到 c. 介词,与……相比
“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该句中“由”的词性和含义是( )。 选择一项: a. 连词,因为 b. 副词,由于 c. 介词,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该句中“自”的词性和意思是( )。 选择一项: a. 介词,自从 b. 介词,从 c. 代词,自己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该句中“无”的词性和意思是( )。 选择一项: a. 副词,没有 b. 副词,不要 c. 副词,不论,不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该句中“窃”的词性和意思是( )。 选择一项: a. 动词,偷窃 b. 形容词,自私 c. 副词,私下里怎样
“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该句中“敢”的词性和意思是( )。 选择一项: a. 副词,敢于 b. 形容词,勇敢 c. 副词,斗胆地做某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奚以咨之。”(《出师表》)该句中“奚”的词性和意思是( )。 选择一项: a. 代词,什么 b. 动词,奚落 c. 副词,全,都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该句中“少”的词性和意思是( )。 选择一项: a. 副词,很少 b. 数词,多少 c. 副词,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