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长春工程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专升本)

1.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本题3.5分) A、 存在 B、 物质性 C、 精神性 D、 社会性
2. (单选题) 广大农民在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体现的哲学意义是( )(本题3.5分)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3.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本题3.5分)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C、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 (单选题)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本题3.5分) A、 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B、 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 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 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5. (单选题) “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反映的是( )(本题3.5分) A、 商品稀少价值大 B、 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D、 心理因素决定价值
6. (单选题) 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称为( )(本题3.5分) A、 生产集中 B、 资本集中 C、 劳动集中 D、 价值集中
7.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本题3.5分)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 (单选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本题3.5分) A、 对立统一规律 B、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D、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9. (单选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本题3.5分) A、 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 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本题3.5分)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1. (单选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本题3.5分)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12. (单选题)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本题3.5分) A、 社会经济体制的状况 B、 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 社会道德的水平
13. (单选题)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本题3.5分) A、 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B、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D、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14. (单选题) 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  )。(本题3.5分)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15. (单选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本题3.5分) A、 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 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6. (单选题)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本题3.5分) A、 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 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 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 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7. (单选题)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本题3.5分)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8. (单选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本题3.5分)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19. (单选题)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本题3.5分)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0. (单选题)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本题3.5分) A、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21. (单选题) 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本题3.0分) A、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22. (单选题)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本题3.0分) A、 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B、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D、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23. (单选题) 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  )(本题3.0分) A、 具有社会性 B、 具有普遍性 C、 具有现实性 D、 具有历史性
24. (单选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本题3.0分) A、 对立统一规律 B、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D、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25.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本题3.0分)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6.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本题3.0分) A、 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 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27. (单选题)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本题3.0分) A、 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 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28. (单选题)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本题3.0分)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9. (单选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本题3.0分)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30. (单选题)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本题3.0分)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 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本题3.5分) A、 存在 B、 物质性 C、 精神性 D、 社会性
2. (单选题) 广大农民在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体现的哲学意义是( )(本题3.5分)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3.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本题3.5分)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C、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 (单选题)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本题3.5分) A、 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B、 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 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 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5. (单选题) “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反映的是( )(本题3.5分) A、 商品稀少价值大 B、 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D、 心理因素决定价值
6. (单选题) 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称为( )(本题3.5分) A、 生产集中 B、 资本集中 C、 劳动集中 D、 价值集中
7.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本题3.5分)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 (单选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本题3.5分) A、 对立统一规律 B、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D、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9. (单选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本题3.5分) A、 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 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本题3.5分)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本题3.5分)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本题3.5分) A、 社会经济体制的状况 B、 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 社会道德的水平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本题3.5分) A、 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B、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D、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  )。(本题3.5分)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本题3.5分) A、 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 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本题3.5分) A、 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 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 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 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本题3.5分)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本题3.5分)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本题3.5分)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本题3.5分) A、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