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陕西中医药大学-传染病学
1.传染源
2.感染
3.病原携带者
4.暴发
5.流行过程
1.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
2.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3. 传染源包括
4.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有
5.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
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7. 典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可分为
8.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
1.传染过程必然导致传染病。
2.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
3.构成传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病原体、传染途径。
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理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 免疫学检测可测得抗体
5.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6.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7.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
8.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有效
9.人群对某些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
10.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和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 何症状,这称为 A.隐性感染 B.病原携带状态 C.显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轻型感染
2.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出现较早的抗体是 A.IgG B.IgE C.IgA D.IgM E.IgD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起作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是 A.补体 B.吞噬细胞 C.致敏 T 淋巴细胞 D.干扰素 E.抗体
4.确诊传染病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为 A.血常规 B.血液生化检查 C.病原体检查 D.尿常规检查 E.内窥镜检查
5.周围血中白细胞总数减少的传染病是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伤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肾综合症出血热 E.狂犬病
6.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严重感染 B.伤寒 C.百日咳 D.结核病 E.寄生虫病
7. 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 A.病毒感染 B.细菌感染 C.原虫感染 D.真菌感染 E.蠕虫感染
8.在传染病管理中列为甲类传染病的为 A.病毒性肝炎、流脑 B.流脑、结脑 C.鼠疫、霍乱 D.非典、手足口病 E.艾滋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9.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下列属乙类传染病的是 A.霍乱 B.鼠疫 C.麻风病 D.流脑 E.丝虫病
10.增强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为 A.调节饮食 B.体育锻炼 C.改善居住条 D.良好的卫生习惯 E.预防接种
11.注射下列何种制剂可获得自动免疫?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血清 D.类毒素 E.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
12.注射下列何种制剂可迅速获得免疫力? A.减毒活疫苗 B.减毒活菌 C.纯化抗原疫苗 D.抗毒素 E.类毒素
13.下列哪种情况不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A.隐性感染 B.患传染病后 C.生活规律 D.注射疫苗 E.注射胎盘球蛋白
14.预防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是 A.预防接种 B.加强锻炼 C.增加营养 D.注射病种球蛋白 E.药物预防
15. 以下哪种传染病不能通过母婴传播? A.乙肝 B.艾滋病 C.水痘 D.风疹 E.乙脑
16. 在发病第 4 天出疹的传染病种是 A.风疹 B.水痘 C.麻疹 D.猩红热 E.伤寒
17. 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 A.有病原体 B.有传染性 C.有免疫性 D.有地区性 E.有季节性
18. 传染病最基本的特征是 A.有病原体 B.有传染性 C.有免疫性 D.有地区性 E.有季节性
19. 体温波动较大,24 小时内体温相差 1℃以上,但最低点未达到正常水平,此热 型称为 A.弛张热 B.间歇热 C.不规则热 D.稽留热 E.波状热
20. 以下哪种传染病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A.麻疹 B.乙脑 C.水痘 D.伤寒 E.菌痢
21. 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为 A.病原体 B.传染性 C.流行性 D.免疫性 E.地区性
22.人体对侵入的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称 A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除体外 B 病原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潜在性感染
23.临床最常见的感染过程是
24.比率最低、最易识别的感染过程是 A. 玫瑰疹 B. 红斑疹 C. 瘀点、瘀斑 D. 荨麻疹 E. 黏膜疹
25. 伤寒的皮疹为
26. 麻疹前驱期出现
2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疹为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