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升本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计,醒目地增加了
A.“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维度
B.“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维度
C.“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维度
D.“应用与实践”这一目标维度
《四书》是古代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它包括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论语》、《孟子》、《大学》、《春秋》
C.《孟子》、《春秋》、《中庸》、《论语》
D.《春秋》、《大学》、《孟子》、《中庸》
叶圣陶先生说:“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这句话说明了语文教材是
A.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B.是课程目标的载体
C.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
D.构成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
主张“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的教育家是
A.王夫之
B.韩愈
C.孟子
D.朱熹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启蒙读本是西周的
A.三字经
B.史籀篇
C.百家姓
D.千字文
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上述评价建议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A.语文评价的目的
B.评价的价值取向
C.课程评价手段
D.课程评价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A.2001年
B.1949年
C.1956年
D.2006年
课程标准认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上述评价建议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A.语文评价的目的
B.课程评价手段
C.评价的价值取向
D.课程评价主体
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这三个维度是
A.知识、能力、方法
B.知识、过程、价值观
C.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述评价建议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A.评价的价值取向
B.课程评价手段
C.课程评价主体
D.语文评价的目的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
A.汉语拼音
B.写字教学
C.学法指导
D.综合性学习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前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汉语拼音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内容
B.重提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C.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语感
D.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长期以来争论不断,20世纪90年代以前,争论的集中点是
A.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B.工具性
C.思想性
D.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关系
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训练的习题,这一做法开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为了体现这种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新增加了
A.口语交际
B.综合性学习
C.阅读
D.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分学段目标和
A.年目标
B.月目标
C.周目标
D.总目标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A.工具性
B.工具性和人文性
C.思想性
D.工具性和思想性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相对过去的大纲有很大突破,这种突破的重要体现是
A.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B.注重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
C.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
D.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新中国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哪一部大纲第一次用文字明确表述了小学语文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A.1956年颁布的
B.1963年颁布的
C.1978年颁布的
D.1986年颁布的
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50
B.1956
C.1963
D.1978
属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的是
A.思想品德
B.审美情趣
C.语文能力
D.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明确提出小语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的是
A.1953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78年
语文教学独立设科始于
A.秦朝
B.清未
C.唐宋
D.南北朝
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
A.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B.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C.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D.九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北京特级教师马淑珍在拼读音节的教学中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是
A.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
B.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学习拼音
C.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
D.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
书不一定要读得非常透彻,“好读书,不求甚解”,随兴而至,自由阅读。持这种观点的是
A.王安石
B.刘勰
C.韩愈
D.陶渊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1-6年级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的篇(段)是
A.150
B.160
C.170
D.180
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发展其“元认知”,这一做法说明
A.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B.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作出调整
C.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D.学生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采用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积累文学佳作,启迪智力,陶冶情操,增强文学素养。具有该特点的阅读教学实验是
A.“情境教学”实验
B.“尝试教学”实验
C.“以名家名篇为主体组织阅读教学”实验
D.“大量阅读,双轨运行”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六年级学生应当能用毛笔书写
A.草书
B.行书
C.行楷
D.楷书
把学习方法和过程归纳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步的是
A.《论语》
B.《中庸》
C.荀子
D.朱熹
把阅读教学的序列归纳为“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的是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朱熹
下列属于当代阅读教学经验的一项是
A.学思结合
B.博览群书
C.熟读成诵
D.情境教学
语文情境教学实验的主持人是
A.丁有宽
B.李吉林
C.于永正
D.王菘舟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1-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为
A.120万字
B.100万字
C.145万字
D.400万字
王日休在《训蒙法》中提出,“小儿读书,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主”,这表明了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之一是
A.儿童入学集中识字为先
B.读音识形与释义应用分步进行
C.读文和识字结合
D.识字与写字分开进行
先用约一个月的时间教汉语拼音,强化直呼音节训练和书写音节训练,为读写训练打基础。然后通过大量阅读的训练,解决“识”字问题,通过写字课,系统教学汉字的书写规律,解决“写”字问题,通过写作训练,解决“用”字问题。这种识字教学方法是
A.集中识字
B.分散识字
C.注音识字
D.韵语识字
“语文”课程正式定名的年份是
A.1949年
B.1950年
C.1933年
D.1921年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五至六年级学生会写常用汉字
A.1500个
B.2500个
C.3000个
D.3500个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A.2500个
B.2300个
C.2100个
D.2000个以下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归类识字,以看图识字为基础,形声字归类为主体,辅之以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识字、形近字对比、反义词对比等多种形式。这种识字教学方法是
A.集中识字
B.分散识字
C.注音识字
D.韵语识字
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斯霞老师是下列哪种识字写字教学实验的尝试者
A.注音识字实验
B.电脑识字实验
C.韵语识字实验
D.分散识字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的数量是
A.3000个左右
B.2500个左右
C.3500个左右
D.2000个左右
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的识字实验是
A.分散识字
B.集中识字
C.注音识字
D.韵语识字
到了唐朝年间,逐步取代《仓颉篇》的新的识字读本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
A.阅览室
B.电脑房
C.实验室
D.教材
哪一年编写的课本开始强调作文基本功训练,课本中编写了”读写例话“,三年级开始课本中还编写了”习作例文“
A.1953年
B.1958年
C.1963年
D.1978年
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哪本小学教科书收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A.《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
B.《开明国语课本》
C.《小学校初级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D.《复兴小学国语教科书》
19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哪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正规化的国文教科书
A.《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
B.《小学初级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C.《开明国语课本》
D.《复兴小学国语教科书》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
A.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B.提出假设阶段
C.搜集资料阶段
D.尝试体验实践阶段
E.表达交流小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