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农业大学普通化学

苯醌是常用的分子型阻聚剂,一般用单体的百分之几就能达到阻聚效果()。 A.1.0%一0.5% B.1.0%一2.0% C.2.0%一5.0% D.0.1%一0.001%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高效阻聚剂()。 A.硝基苯 B.苯醌 C.FeCl3 D.O
下列因素不能使聚合热降低的是()。 A.取代基的位阻效应 B.共轭效应 C.带上电负性强的取代基 D.溶剂化
氯乙烯的竞聚率r=1.68,醋酸乙烯酯的竞聚率r=0.23,下列哪一个描述更符12合其共聚行为类型()。 A.F-f组成曲线位于恒比对角线上方,与另一对角线成对称状态 B.F-f组成曲线位于恒比对角线上方,但与另一对角线并不对称 C.F-f组成曲线位于恒比对角线下方,但与另一对角线并不对称 D.F-f组成曲线位于恒比对角线下方,与另一对角线成对称状态
以丙烯酸甲酯和氯乙烯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测得丙烯酸甲酯的竞聚率为4,而氯乙烯的竞聚率为0.06,当单体中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的质量比=99:1时,才能合成氯乙烯含量为52 %的共聚物,问欲合成氯乙烯含量为52 %的共聚物,共聚。过程如何控制才能获得组成比较均一的共聚物()。 A.必须陆续补加丙烯酸甲酯 B.控制转化率,一次投料即可 C.必须陆续补加氯乙烯 D.先补加氯乙烯,再补加丙烯酸甲酯
合成锦纶-66所用的两种单体分别是()。 A.丁二醇和对苯二甲酸 B.己二醇和己二酸 C.己二胺和己二酸 D.己二胺和对苯二甲酸
下述哪个单体较不适用于经典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乳液()。 A.苯乙烯 B.甲基丙烯酸甲酯 C.丙烯酰胺 D.丙烯酸丁酯
下列哪一种关于质子酸碱的说法是错的( ) 。 A.酸碱反应平衡至少存在着两对共轭酸碱的平衡 B.强酸弱碱盐是强酸和弱碱组成的化合物 C.任何一种盐实际上是酸和碱结合的化合物 D.很弱的酸或很弱的碱,可以看成是非酸非碱的物质
热化学方程式 N2(g)+3H2(g)=2NH3(g) △rHm(298)=-92.2 kJ·mol-1表示( ) 。 A.1molN2(g)和3molH2(g)反应可放出92.2KJ的热量 B.在标况下,1molN2(g)和3molH2(g)完全作用后,生成2molNH3(g) 可放出92.2kJ的热 C. 按上述计量关系进行时生成1molNH3(g)可放热92.2kJ D. 它表明在任何条件下NH3的合成过程是一放热反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一步完成的反应是基元反应 B.由一个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简单反应 C.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复杂反应 D.基元反应都是零级反应
若有一基元反应,X+2Y=Z,其速度常数为k,各物质在某瞬间的浓度: C=2mol·L-1 C=3mol·L-1 C=2mol·L-1 ,则v为( ) 。 A.12k B.18k C.20k D.6k
有基元反应,A+B=C,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此反应为一级反应 B.两种反应物中,无论哪一种的浓度增加一倍,都将使反应速度增加一倍 C.两种反应物的浓度同时减半,则反应速度也将减半 D.两种反应物的浓度同时增大一倍,则反应速度增大两倍
已知2A+2B=C,当A的浓度增大一倍,其反应速度为原来的2倍,当B的浓度增大一倍,其反应速度为原来的4倍,总反应为( )级反应。 A.1 B.2 C.3 D.0
氨在金属钨表面分解,当氨的浓度增大一倍,其反应速度没有变化,则该反应属( )级反应。 A.0 B.1 C.2 D. 无法判断
已知:2NO+2H2=N2+2H2O,当反应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其反应速度为原来的1/8,则该反应为( C )级反应 A.1 B.2 C.3 D.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B.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C.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少 D. 反应的活化能太小,单位时间内几乎无有效碰撞
某一反应的活化能为65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 。 A.65kJ·mol-1 B.-65kJ·mol-1 C.0 D.无法确定
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则正反应的热效应为( ) 。 A.0 B.大于0 C.小于0 D.E正+E逆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U=Q+W 只适用于( ) 。 A.理想气体 B. 孤立体系 C.封闭体系 D.敞开体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 B.催化剂不能影响产物和反应物的相对能量 C.催化剂不参与反应 D.催化剂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的速度
导出K=(A)-Ea2.303RT 式的理论是( ) 。 A.有效碰撞理论 B.过渡状态理论 C.以上两种理论均可 D. 以上两种理论均不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速度常数的大小,表示反应速度的大小 B.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是同义词 C.反应级数越大,反应速度越大 D.由反应速度常数的单位,可推知反应级数
已知反应: mA+nB=pC+qD,当体系总压力增大一倍时,该反应的反应速度增大到原来的四倍,则(m+n)等于( ) 。 A.1 B.2 C.4 D.0
对于所有零级反应来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活化能很低的反应 B.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C.反应速度常数为零 D.反应速度与时间有关
对于非基元反应,( ) 。 A.速度方程可由化学方程式导出 B.反应级数只能是正整数 C.反应速度决定于最慢的基元反应 D.一般由三个基元反应构成
对于反应速度常数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速度常数值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 B.每个反应只有一个速度常数 C.速度常数的大小与浓度有关 D.速度常数随温度而变化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CO(g)+O2(g)→2CO2(g)达平衡,Kp与Kc的关系为( ) 。 A.Kp=Kc B.Kp=Kc/RT C. Kp=Kc(RT) D. Kp=1/KC
对于反应mA+nB=pC+qD,当分别用A,B,C,D的浓度变化表示速度时,其k值存在的关系是( ) 。 A.1 m k=1 n k=1 p k=1 q kD B.k=k=k=k C. mk=nk=pk=qk D.-1 m k=-1 n k=1 p k=1q kD
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 ( )。 A.根据焓和熵的观点,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根据焓和熵的观点,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根据熵的观点,石墨比金刚石稳定,但根据焓的观点,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根据焓的观点石墨比金刚石稳定,但根据熵的观点金刚石比石墨稳
FT合成反应十分复杂,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比,在高选择性催化剂作用下,调整反应产物的分布。 A.H2O/O B.H2/O C.H2/O2 D.CH4
-NMR(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表示的碳原子( )。 A.核外有13个电子,其中4个能参与成键 B.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质子 D. 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中学化学教材教法课程开设于() A.1865年年 B.1932年年 C.1911年 D.1955年
重苯中含有的不饱和化合物主要有()古马隆和茚。 A.苯 B.乙烯 C.苯乙烯 D.乙苯
做下列燃烧的演示实验,氧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能同时进行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阴离子聚合的是( )。 A.丙烯腈 B.α—甲基苯乙烯 C.烷基乙烯基醚 D.乙烯
下列因素不能使聚合热降低的是() A.取代基的位阻效应 B.共轭效应 C.带上电负性强的取代基 D.溶剂化
温度对某些自由基聚合体系的反应速率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较小是因为( )。 A.反应是放热反应 B.反应是吸热反应 C.引发剂分解活化能低 D.聚合热小
在氯乙烯的自由基聚合中,聚氯乙烯的平均聚合度主要取决于向()转移的速率常数。 A.溶剂 B.引发剂 C.聚合物 D.单体
已知反应B和A和反应B和C的标准自由能变分别为△G1和△G2,则反应A和C的标准自由能变△G为( ) 。 A. △G=△G1+△G2 B. △G=△G1-△G2 C.△G=△G2-△G1 D.△G=2△G1-△G2
以下引发剂中不属于油溶性的为()。 A.AIBN B.BPO C.过硫酸钾 D.ABVN
以下不属于加成型阻聚剂的是()。 A.苯醌 B.芳胺 C.硝基化合物 D.氧
在聚氯乙稀的聚合中,PVC的聚合度主要取决于向()的链转移常数。 A.单体 B.引发剂 C.溶剂 D.瓶壁
下列关于自由基聚合反应特征陈述错误的是( )。 A.链引发速率是控制总聚合速率的关键 B.反应混合物由单体、中间聚合物和聚合物组成 C.延长聚合时间主要是提高转化率,对分子量影响较小 D.少量阻聚剂就足以使自由基聚合反应终止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高效阻聚剂() A.硝基苯 B.苯醌 C.FeCl3 D.O2
凝胶效应现象就是()。 A.凝胶化 B.自动加速效应 C.凝固化 D.胶体化
下列关于链转移叙述错误的是( )。 A.活性链可能向单体、引发剂、溶剂、大分子转移 B.链转移结果,自由基数目不变,聚合速率可能变可能不变 C.随着温度升高,链转移速率常数减小,链增长速率常数增加 D.都不正确
丙烯酸单体在85℃下采用K2S2O8为引发剂,在水溶液中引发聚合,可制得的产品。若要制得的产品,在聚合配方和工艺上可采取( )手段。 A.加入水溶液性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 B.增加水的用量,降低单体浓度 C.降低引发剂的用量 D.降低聚合温度
已知: C(s)+O2(g)=CO2(g) △H=-393.5kJ·mol-1 2Mg(s)+O2(g)=2MgO(s)△H=-601.8kJmol-1 2Mg(s)+2C(s)+3O2(g)=2MgCO3(s)△H=-1113kJ·mol-1 则MgO(s)+CO2(g)=MgCO3(s)的△Hr为( )kJ·mol-1 。 A.-235.4 B.-58.85 C.-117.7 D.-1321.3
在煤的元素组成中()含量最高。 A.硫 B.氧 C.碳 D.氢
贮罐的设备位号可表示为()。 A.R31 B.R301 C.V301 D.V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