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信阳师范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在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为减小地基的变形或不均匀变形,下列何种措施( ) 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
A.减小基底附加压力
B.增加房屋结构刚度
C.增加基础的强度
D.设置沉降缝
水泥土搅拌桩属于复合地基中的( )。
A.刚性桩
B.半刚性桩
C.散体材料桩
D.竖向加筋材料桩
在某些复合地基中,加有褥垫层,下面陈述中,( )不属于褥垫层的作用。
A.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B.减少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
C.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D.调整桩、土荷载分担比
在CFG桩法中褥垫层的作用是( )。
A.利于排水
B.抗震,减震
C.调整桩土竖向和水平荷载分担比
D.不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对于较深厚的软粘土,为提高排水固结的速度,应采用措施( )。
A.超载预压
B.排水井
C.真空预压
D.人工降水
柱下条形基础不具有( )的特点。
A.基础刚度较大
B.对柱子荷载起一定调整作用
C.补偿性设计
D.调整地基变形
不同结构的地基变形由不同的变形特征值控制,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框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
B.高耸结构应由倾斜控制
C.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控制
D.单层排架结构应由倾斜控制
按地基压力扩散角的概念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时以( )为前提条件。
A.基础底面处传至软卧层顶面处的总压力在扩散前后数值不变
B.附加压力在传递过程中数值不变
C.基础底面处和软卧层顶面处的总压力在扩散后减小
D.基础底面处和软卧层顶面处的总压力在扩散后增大
在( )情况下可不验算柱下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A.基底宽度大于等于3m
B.基础底板高度按构造设计
C.基础和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
D.基础埋深在地下水位以上
以下( )不是柱下条形基础的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计算的条件。
A.地基土均匀
B.梁高不小于1/6 柱距
C.上部荷载分布均匀
D.梁的翼板宽度不小于1/6 柱距
沉降缝与伸缩缝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伸缩缝比沉降缝宽
B.伸缩缝不能填实
C.沉降缝必须从基础处断开
D.伸缩缝的宽度小
由( )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无需进行基础宽度和深度修正。
A.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以理论公式计算
B.地基载荷试验
C.规范承载力表格
D.以上均不对
计算地基变形时,施加于地基表面的压力应采用( )。
A.基底压力
B.基底反力
C.基底附加压力
D.基底净压力
关于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地基中存在承压水时,可不考虑其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B.靠近原有建筑物基础修建的新建筑物,其基础埋置深度宜小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埋深
C.存在地下水时,基础应尽量埋在水位以下
D.如果在基础影响范围内有管道或坑沟等地下设施时,基础应放在它们的上面
在排水砂井的布置中,井径与间距的关系应以什么为原则,( )
A.细而间距合理
B.粗而密
C.细而疏
D.粗而疏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若要显著减小柱下扩展基础的沉降量,较可行的措施是( )
A.增加基底面积
B.减小基底面积
C.增大基础埋深
D.减小基础埋深
强夯法不适用于如下哪种地基土?( )
A.松散砂土
B.杂填土
C.饱和软粘土
D.湿陷性黄土
淤泥和淤泥质土的浅层处理宜采用( )。
A.预压法
B.强夯法
C.换土垫层法
D.深层搅拌法
淤泥的孔隙比( )。
A.等于1.0
B.大于1.0
C.等于1.5
D.大于1.5
当新建筑物基础深于旧建筑物基础时,新、旧建筑物相邻基础之间应保持的距离不宜小于两相邻基础地面高差的( )。
A.0.5~1倍
B.1~2倍
C.2~3倍
D.3~4倍
当大面积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时,地基中的自重应力增大是因( )为。
A.由天然重度变为浮重度
B.由浮重度变为天然重度
C.由天然重度变为饱和重度
D.由饱和重度变为天然重度
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底板配筋的设计截面位置选择在( )处。
A.基础对称轴
B.过墙形心
C.基础边缘处
D.墙边截面处
新老建筑物要保持一定的净距,根本原因在于( )。
A..附加应力沿深度由上而下逐渐减小
B.附加应力不仅发生在荷载面积之下,而且分布在荷载面积相当大的范围之下
C.增大老建筑物的沉降
D.避免引起老建筑物的倾斜
可不做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物是( )。
A.甲级建筑物
B.乙级建筑物
C.部分丙级建筑物
D.丙级建筑物
压实系数是指( )
A.土的平均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B.土的控制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C.土的最大干密度与平均干密度的比值
D.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控制干密度的比值
某混合结构多层房屋墙体出项倒八字形裂缝,表明其地基沉降变形( )。
A.两端大、中间小
B.两端小、中间大
C.比较均匀
D.沉降差超过容许值
在换填法垫层厚度(Z)的公式Pz+Pcz≤fz中,Pcz是指( )
A.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
B.垫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
C.下卧层底面处的自重压力
D.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压力
预压法的排水体系包括( )
A.堆载预压排水体系和真空预压排水体系
B.水平排水体系和竖向排水体系
C.径向排水体系和竖向排水体系
D.超载预压排水体系和真空预压排水体系
井径比是指( )
A.有效排水圆直径与砂井直径的比值
B.砂井直径与有效排水圆直径的比值
C.砂井直径与井间距的比值
D.井间距与砂井直径的比值
柱下独立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构造要求为( )。
A.d≥10mm @≤200mm
B.d=8mm @≥200mm
C.d≤8mm @=200mm
D.d≤8mm @>200mm
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和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分别为( )
A.0,1.00
B.1.0,1.0
C.1.0,1.2
D.根据土的类别而定
在地基处理方法中,当场地允许时采用哪一种方法处理厚度较大的松散砂土地基较为有效和经济( )
A.强夯法
B.旋喷法
C.换土垫层法
D.堆载预压法
在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为减小地基的变形或不均匀变形,下列何种措施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 )。
A.减小基底附加应力
B.增加房屋结构刚度
C.增加基础的强度
D.设置沉降缝
高层建筑为了减小地基的变形,下列何种基础形式较为有效( )
A.钢筋混凝土十字交叉基础
B.箱形基础
C.筏形基础
D.扩展基础
在水泥土搅拌桩法中,形成水泥加固土体,水泥在其中应作为( )
A.拌合剂
B.主固化剂
C.添加剂
D.溶剂
振动沉管灌注桩按成桩方法分类应为( )。
A.非挤土桩
B.挤土桩
C.部分挤土桩
D.摩擦桩
设置于深厚的软弱土层中,无较硬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或桩端持力层虽然较坚硬但桩的长径比很大的桩,可视为( )。
A.端承桩
B.摩擦桩
C.摩擦端承桩
D.端承摩擦桩
群桩基础中的单桩称为( )。
A.单桩基础
B.桩基
C.复合桩基
D. 基桩
在换填法施工中,为获得最佳夯压效果,宜采用垫层材料的( )含水量作为施工控制含水量
A.最低含水量
B.饱和含水量
C.最优含水量
D.临界含水量
将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仅当基础宽度大 3m 时方需作宽度修正
B.需作宽度和深度修正
C.仅需作深度修正
D.仅需作宽度修正
桩侧负摩阻力的产生,使桩的竖向承载力(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
A.C15
B.C20
C.C30
D.C40
负摩阻力的存在对桩基础是极为不利的,对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宜按下列原则设计,其中不正确的叙述是( )
A.对于填土建筑场地,先填土并保证填土的密实度,待填土地面沉降基本稳定后成桩
B.对于地面大面积堆载的建筑物,采取预压等处理措施,减少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
C.对位于中性点以下的桩身进行处理,以减少负摩阻力
D.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取强夯、挤密土桩等先行处理,消除上部或全部土层的自重湿陷性
桩的间距(中心距)一般采用( )倍桩径。
A.l 倍
B.2 倍
C.3~4倍
D.6 倍
挤密砂桩主要适用于处理( )地基
A.淤泥
B.淤泥质土
C.松散砂土
D.冲填土
当桩径( )时,在设计中需考虑挤土效应和尺寸效应。
A.D ≤250mm
B.250< D <800mm
C.D ≥800mm
D.D ≥1000mm
预压法适用于处理( )地基
A.碎石类土
B.砂土
C.饱和的粉土
D.淤泥、淤泥质土和冲填土
砂井堆载预压法适用于处理( )地基
A.饱和的粘性土地基
B.松散的砂土地基
C.杂填土地基
D.湿陷性黄土地基
在基础下,紧挨基础的土层是( )
A.持力层
B.下卧层
C.受力层
D.换填层
桩侧负摩阻力的产生,使桩身轴力(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