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用手来书写,人生的答卷却要用行动来书写。这段文字是想说明:()
A:人生需要行动   
B:人生会面临选择
C:人生是一场考试
D:人生的丰富多彩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另谋高就,这是可以理解的。
A:大学毕业生放弃现在的工作继续学习
B:放弃现在的工作继续学习的大学毕业生
C:大学毕业生发现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发展而离开原单位
D:发现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发展而离开原单位的大学毕业生
我国建设数字图书馆太重要了,这一措施将会确立网上中文信息基地的中心地位,形成中华文化在因特网上的整体优势。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的是:()
A: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   
B:我国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
C:确立网上中文信息的中心地位 
D:中华文化在因特网上的整体优势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开始认识到基因——那种可以传递遗传特性的物质的统称——由DNA构成,DNA位于染色体中,染色体是一种几乎存在于任何生物活体细胞核中的细长结构。也就是说,那些具有遗传效应、能主宰人类生命历程的DNA片段就是人类的基因。 对于分子生物学家来说,20世纪后半叶的所有工作就是推测DNA分子结构(1953年人们发现,它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然后计算出分子的基本成分——核苷酸是怎样构成基因的,基因是怎样构架使活体产生机能的细胞的,哪种基因在实现这种机能,它们位于何处。2000年,科学家宣布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虽然还无法具体说出每个基因的功能,但已获知人类核苷酸染色体的排列顺序及其位置,并已能辨识近一半的人类基因。 近年来,随着筛查技术的发展,治疗缺损基因的研究层出不穷。此类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一是大多数基因的惟一功能是给细胞特定的指令编码,使其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人体中有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如酶、血色素、激素等,每种都与一条基因编码一一对应。若基因缺损,则细胞无法产生相应的蛋白质,就会导致疾病,糖尿病和血友病就是这样的典型病例,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直接补充人体内所缺的蛋白质。二是世界上所有生物的基本基因编码都相同,因此,就像一个大图书馆里所有的书都可用一种语言写就一样,所有生物都是用一模一样的DNA语言“写出”的不同信息的产物,“读”它的则是我们的细胞。这就意味着将任何人的DNA片段插入某人的DNA中,此人的细胞都能“读”出这段新信息,并且完全不在乎这段信息本来属于谁。这种现象给利用基因治疗来修复基因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无论基因治疗多么安全、有效,在本质上它都是一种短期行为,一个人被治愈后,他的疾病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这是由于在基因治疗中处理的是人体体细胞,它占人体细胞的绝大多数。但将我们的基因传给后代的不是体细胞,而是生殖细胞,即我们的卵子和精子。 最后一段谈的主要内容是:()
A:基因治疗的原理
B:基因治疗的局限性
C: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D:基因治疗的发展展望
所谓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指搭载太阳电池壁板的卫星。它在轨道上保持与地球同步时,所产生的电力变成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日本科学家设想的太阳能发电卫星sps2000大致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二是在地面上接收从卫星发回电波的受电设备。根据上文,对“太阳能发电卫星”定义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搭载太阳电池壁板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
B:太阳能发电卫星是与地球轨道保持同步并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
C: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搭载太阳电池壁板并将电力变成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的卫星
D:太阳能发电卫星是由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与在地面上接收电波的受电设施组成
常言道:()。若是一堂课从一开始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必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A:严师出高徒
B:一年之际在于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今,找马利赛的车手们(),更有数十位世界级摔跤选手、滑冰运动员向马利赛求教。
A:门庭若市
B:人头攒动
C:络绎不绝
D:车水马龙
每天,大约有200万个身体细胞衰竭,身体会自动地更换它们;但是有些细胞,你的身体将永远不会更换它们:1000亿个活跃的神经细胞或神经原,它组成了你的大脑的皮层。通过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A:组成大脑的所有细胞都是不可更新或再生的
B:脑细胞的发育与出生后的饮食状况没有直接关系
C:良好的饮食状况有助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
D:在有生之年,人永远不可能获得新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根本不读书()不喜欢读书,那么,()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A:如果;甚至;不管;因为
B:只要;或者;不管;因而
C:如果;或者;无论;因为
D:只要;甚至;无论;因而
美国天文学家发出警告,称一颗足以将整个欧洲瞬间毁灭的巨大小行星正日夜兼程地朝地球方向飞来,根据它现在的飞行轨迹,科学家认为它很可能在2014年3月21日与地球相撞。不过科学家称,它撞击地球的概率比中六合彩的机会稍高,但又比在浴缸中淹死的机会稍低。 由这段文字可知:()
A:中六合彩的概率,低于浴缸中淹死的概率
B:中六合彩的概率,高于在浴缸中淹死的概率
C:中六合彩的概率与在浴缸中淹死的概率基本相同
D:中六合彩的概率与在浴缸中淹死的概率不具可比性
谁能想到,那些在昨天还是土得掉渣儿的老旧的东西如今变成了一种时尚,被一些城里人收拾得如此精致。与老照片、旧电影、老爵士乐队那些发黄的记忆一起,土布衣衫、圆头布鞋、明清老式家具...在人们的生活里演绎着一股动人的怀旧情调,悄悄地感动着已经不那么容易被感动的现代人。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老旧的东西容易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时尚
B:现代人善于把土得掉渣儿的东西变成时尚
C:何种事物会成为时尚,取决于人的心理需求
D:老旧之物迎合了现代人内心的怀旧情调,因而成为时尚
求职难让员工不敢奢求加班费。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饭碗,“没有多少人愿意和公司较真”,()。
A:加班费便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馅饼
B:加班费便成了让人“画饼充饥”的馅饼
C:加班费便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馅饼
D:加班费便成了让人“瞻前顾后”的馅饼

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出版了《牛棚杂忆》,他谈到出版这本书的缘由时说:“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季先生可谓智者,但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在那十年中“像喝了迷魂汤一样”,虽屡遭批斗、身陷囹圄,却“衷心拥护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1)            。至今还没有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 
季先生说,受害者心里难道没有愤懑吗?为什么不抒一抒呢?“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埋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表露出来。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日会表露出来。”季先生说他还有“一个十分不切实际的期待”:“折磨人甚至把人折磨至死的当时的‘造反派’,实际上是打砸抢分子的人,为什么不能够把自己折磨人的心理状态和折磨过程也拿出来表露一下,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呢?”他还说,并不要求这些人检讨和忏悔,只期待他们(2)        笔直书。他认为若把这些人写的东西与被折磨者、被迫害者写的东西(3)        一读,“对我们的人民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我们后世子孙的教育意义,会是极大极大的。” 
(A)季羡林先生的这些话使我们发人深省。(B)只有把十年浩劫的危害和根源说足讲透,才能不重蹈历史覆辙,(C)而说清过去的方法之一就是留下文本。(D)没有多样的文本,何以书写准确丰富的历史



第1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由第1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
A:季羡林因为被关进监狱而变得糊涂
B:季羡林认为“文化大革命”还会爆发
C:季羡林始终认为“文革”是空前的灾难
D:季羡林出版此书的目的是让人们以历史为鉴

第2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文中(1)划横线恰当的措辞是:()
A:绝望
B:崩溃
C:绝境
D:极限

第3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文中(2)划横线处恰当的措辞是:()
A:秉
B:挥
C:执
D:运

第4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文中(3)划横线处恰当的措辞是:()
A:对比
B:对号
C:对应
D:对称

第5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最后一段中4处划线部分在表达上有错的是:()
A:季羡林先生的这些话使我们发人深省
B:只有把十年浩劫的危害和根源说足讲透,才能不重蹈历史覆辙
C:而说清过去的方法之一就是留下文本 
D:没有多样的文本,何以书写准确丰富的历史
说起来,忝列大学教授的我,研究的是自然科学专业,似乎与浪漫无缘;加上已过“知天命”之年,遐想多梦的年代也早已逝去。然而,毕竟是个性情中人吧,我对《读者》这本杂志却一直情有独钟。要说读后有净化心灵的裨益,恐怕不能算是溢美之词。 这段文字意是在强调:()
A:只要是性情中人,往往会对《读者》情有独钟
B:说《读者》可以净化心灵,不能算是夸大之词
C:研究自然科学的老年学者不容易对《读者》感兴趣
D:即使是研究自然科学的老年学者也会被《读者》吸引
1956年,日益走红的“猫王”首次去好莱坞拍了电影《温柔地爱我》。电影拍成后,仅放映4天就收回了成本。这个记录保持了近20年,才被《星球大战》这部影片打破。这段文字重点说明:()
A:《温柔地爱我》放映时受欢迎的程度
B:《温柔地爱我》属于低成本制作的电影
C:《温柔地爱我》获得史无前例的高票房
D:《星球大战》比《温柔地爱我》更为火爆
爱书家不但嗜爱读书,而且必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那种只借书不买书的人是称不上爱书家的。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A:有的爱书家只借书不买书
B:爱书家不一定都喜欢买书
C:有的爱书家不喜欢购书、藏书
D:只要有爱书家就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强的气质。书能使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
B: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
C: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
D: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
上周,“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公布的“首批涉嫌虚假宣传,名牌称号无根据”的名单在市场和业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已经被“虚假”折磨得十分()和()的市场中,任何涉及“虚假”的指控,都足以陷涉案者于危险的境地。
A:疲惫;劳累
B:孱弱;灵敏
C:脆弱;敏感
D:柔弱;机敏
秘鲁境内的纳斯卡高原是一块贫瘠而荒凉的土地,但这里蕴藏着世界上一处伟大的神秘景象。这片荒漠上布满了数以千计的线条、几何图形和数百的图画及螺旋形线条 ——犹如写生簿中的一页。笔直的线条长达数公里,图形的长宽都有几百米。削去深色石头的表层,使下面较浅的一层显露出来,这些图案就制作出来了。是谁把这些石头削掉,创造了这些奇怪的图画?它们的意义何在呢? 这些线条和图形只有从空中才能真实地看到。所以,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走遍了这片荒原,却什么都没有发现。 南美大陆实际上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但是一股寒冷的洋流使西海岸形成了一片狭长的荒漠。纳斯卡高原被太平洋和高耸的安第斯山脉所包围,经常迷雾缭绕,但雨云却不在这里停留。这片土地荒凉而贫瘠,干旱得犹如撒哈拉沙漠。或许正是这种景观给纳斯卡的荒漠图案带来了最初的极大成功。 谁创造了他们?他们的意义是什么?这些仍然是个谜。 极度干燥的气候和偏远的位置,使这些线条得以保存了数世纪之久。但如今,大批游客的到来,使它们面临着危险,频繁的降雨使它们有被冲刷殆尽之虞。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单。 形成目前纳斯卡高原气候条件的原因是:()
A:雨水无法到达该地区
B:人类在该地区过度种植
C:受到了寒冷的洋流影响
D:受到了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脉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有语病的是()
A: 适逢年终,各参展出版社为了回笼资金,年终盘货,图书的价格定会让购书者满意。
B:先生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年长后也曾辗转各地,但一口地道的吴越乡音始终未改。
C:脊椎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究竟有多重要,脊椎弯曲如何影响身体健康,目前中国大众还不是很了解。
D: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丧失机遇陷入衰落的惨痛教训,也有过抓住机遇实现跨越的辉煌历程。
多思是钥匙,是指南。没有它,()。
A:就不能摆脱无知的困惑,就不能叩响知识宝库的大门
B:就不能驶出无知的海洋,就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C:就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就不能摆脱无知的困惑
D:就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就不能驶出无知的海洋
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隔。我国著名的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道路,最关键是在于这一步。”许多人明明跑了99步,结果因为面临困难而却步。事后才发现,原来距离成功他只差一步。 下列说法中,与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A:99步比最后一步的作用小
B:成功与否,是由那一步决定的
C:在关键时候坚持,就有可能成功
D:成功与失败之间,只有一步的距离
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又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对文中两处“巴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者的意思有关联但没有区别
B:两者的意思相同,这样重复是为了强调
C:前者指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者则指巴金本人
D:前者指巴金本人,后者则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
所以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无可置疑的。只有那些时时刻刻有危机感、想改变世界和自己的人,才会不断地反省自己。这段文字中,“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无可置疑的”的意思是:()
A:许多人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
B:许多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不会遇到困难
C:许多人缺少对于自己生活的客观认识
D:许多人喜欢沉溺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
古代出过不少通才,近代由于学科越分越细,学者们大都趋于专精,在小天地内全神贯注,() ,通才也就少了。
A:旁若无人
B:目不旁骛
C:固步自封
D:闭门造车
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出版了《牛棚杂忆》,他谈到出版这本书的缘由时说:“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季先生可谓智者,但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在那十年中“像喝了迷魂汤一样”,虽屡遭批斗、身陷囹圄,却“衷心拥护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1) 。至今还没有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 季先生说,受害者心里难道没有愤懑吗?为什么不抒一抒呢?“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埋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表露出来。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日会表露出来。”季先生说他还有“一个十分不切实际的期待”:“折磨人甚至把人折磨至死的当时的‘造反派’,实际上是打砸抢分子的人,为什么不能够把自己折磨人的心理状态和折磨过程也拿出来表露一下,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呢?”他还说,并不要求这些人检讨和忏悔,只期待他们(3) 笔直书。他认为若把这些人写的东西与被折磨者、被迫害者写的东西(4) 一读,“对我们的人民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我们后世子孙的教育意义,会是极大极大的。” (A)季羡林先生的这些话使我们发人深省。(B)只有把十年浩劫的危害和根源说足讲透,才能不重蹈历史覆辙,(C)而说清过去的方法之一就是留下文本。(D)没有多样的文本,何以书写准确丰富的历史? 文中(3)划横线处恰当的措辞是:()
A:对比
B:对号
C:对应
D:对称
如果说中国的导演缺乏商业头脑,那么张艺谋的成功就在于他有国际化的商业头脑,尽管他不是商人;如果说中国投资人普遍缺乏想象力,那么张伟平的成功就在于他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尽管他不是艺术家。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
A:张艺谋和张伟平很成功
B:导演和投资人是可以互通的
C:中国的导演和投资人大多不成功
D:导演应该有商业头脑,投资人应该有想象力
()我能接触到一些原始材料,()只是一点点,()可以促进我的研究,使当时的情形能大白于天下,()我不能保证我一定能从中发现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A:如果;哪怕;就;但是
B:虽然;但是;却;尽管
C:即使;哪怕;也;虽然
D:假设;虽然;但;所以
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遗憾的是,当今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正在无情地扼杀人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 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根据上文可以知道:()
A:强迫自己读书也可养成读书的癖好
B: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养成读书癖好
C:真正的读者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D:读书的癖好是天性中蕴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必然结果

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也是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生于美国麻省一个牧师家庭,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他一生()于心理学研究,著述()多。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的研究结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学,做小鸡走迷津实验,后转移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他在实验中发现,最初,鸡、狗、猫都是在死胡同里转来转去,偶尔会找到出口,逃出迷宫,而这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但是重复多次以后,鸡、狗、猫在死胡同中瞎转的次数都会减少,花费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训练到一定次数以后,一把它们放入迷宫,它们()会直奔出口而去,很快成功脱逃。
桑代克认为,鸡、狗、猫不是通过分析和观察而学会逃出迷宫的,他们所以能够顺利脱逃,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不断尝试,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脱逃的行为。用桑代克的话,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之间建立了联系。 
桑代克还有另外一个实验:用木板订成的箱子里,有一块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打开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奖赏的鱼。实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尔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里,()。



第1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第一段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措辞为:()
A:才干;至力;很
B:才能;致力;良
C:天赋;致力;颇
D:天分;至力;最

第2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第二段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措辞为:()
A:甚至
B:竟然
C:可能
D:最终

第3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第三段四个画线词语中最不宜删除的一个是:()
A:都
B:之
C:那
D:说

第4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第三段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措辞为:()
A:关系
B:目的
C:方式
D:过程

第5题,共5个问题
(单选题)第四段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措辞为:()
A:然后再重复多次,直到猫能够逃出箱子为止
B:猫很快就能找到脚踏板,打开箱门,拿到食物
C: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子就能打开箱门
D:重复多次后,乱咬、乱撞的猫终究会打开箱门,逃出箱子